【通讯员常丽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。其中,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。许多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、社交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,如注意力不集中、过度好动或冲动等,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担忧和困惑。那么,这些行为是否意味着孩子患有ADHD呢?本文将为您全面科普ADHD的相关知识,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儿童神经发育障碍,以便能够及时发现、科学干预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1.什么是ADHD?
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DHD)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,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和冲动,影响学习、社交和日常生活。
核心症状:
注意力缺陷:难以专注、易分心、丢三落四;
多动:坐不住、小动作多、过度活跃;
冲动:打断别人、难以等待、鲁莽行事;
发病率:约5%-10%的儿童患病,男孩多于女孩(约3:1)。
2.ADHD的三种类型
根据主要症状,ADHD可分为:
注意力缺陷型(ADHD-I):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,多动不明显(常见于女孩);
多动/冲动型(ADHD-H):以多动、冲动为主,注意力问题较轻;
混合型(ADHD-C):注意力缺陷和多动/冲动症状均显著(最常见)。
3.可能的原因
ADHD并非“管教不当”或“孩子调皮”,而是与大脑神经发育异常有关:
遗传因素:父母或兄弟姐妹有ADHD,孩子风险增加;
脑结构和功能差异:前额叶(负责自控力)发育延迟,多巴胺/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失衡;
环境因素:早产、低出生体重、孕期接触烟酒或毒素等。
4.如何早期识别?
ADHD症状通常在学龄前(3-6岁)出现,但多数在小学阶段(6-12岁)被确诊。
典型表现举例:
✅ 注意力缺陷
上课走神,容易因小事分心(如窗外声音);
作业拖拉,常漏题或粗心犯错;
经常丢文具、课本或忘记任务。
✅ 多动/冲动
无法安静坐着,扭动身体或离开座位;
话多、抢答、打断别人说话;
冒险行为(如不顾危险攀爬)。
注:需与正常儿童活泼好动区分——ADHD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,且在多个场合(如家庭、学校)均出现。
5.如何诊断?
需由儿童精神科医生或发育行为科医生综合评估,包括:
临床访谈:家长、老师填写行为量表(如Conners量表);
行为观察:孩子在诊室或学校的表现;
排除其他疾病:如焦虑、听力障碍、甲状腺问题等;
辅助检查:脑电图、智力测试(非必需,用于鉴别诊断)。
6.如何治疗?
ADHD需长期综合干预,包括行为管理、药物和家庭支持。
(1)行为治疗(首选,尤其6岁以下)
学校干预:座位靠近老师,减少干扰;任务分解(如分步骤完成作业)。
家庭策略:制定清晰规则(如“先作业后玩”);即时奖励良好行为(如贴纸奖励专注10分钟)。
(2)药物治疗(6岁以上中重度患儿)
中枢兴奋剂(一线选择):哌甲酯(如专注达、利他林)可提高多巴胺水平,但是可能存在副作用,如食欲下降、失眠(需监测生长曲线);
非兴奋剂(如托莫西汀):适合合并焦虑或兴奋剂无效者。
(3)其他支持
社交技能训练:教孩子轮流发言、控制情绪。
父母培训:学习应对ADHD行为的技巧。
7.家长常见误区
❌ “孩子只是不听话,打一顿就好。”
→ ADHD是大脑发育问题,惩罚可能加重自卑或对抗行为。
❌ “吃药会成瘾或变傻。”
→ 规范用药不会成瘾,反而能帮助大脑功能改善。
❌ “长大自然就好了。”
→ 约50%-70%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,可能影响工作或人际关系。
8.预后与建议
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学业和社交能力;
部分患儿青春期后多动减轻,但注意力问题可能持续;
成年ADHD:表现为拖延、时间管理差、情绪易怒等。
给家长的建议:
避免标签化(如“懒”“笨”),多鼓励孩子优点;
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,争取个性化支持;
保证规律作息、运动(如游泳、跆拳道)有助于释放能量。
ADHD的孩子也可以是天才!许多名人(如菲尔普斯、理查德·布兰森)患有ADHD,但通过科学管理和发挥创造力,取得了卓越成就。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支持。如果怀疑孩子有ADHD,建议尽早带孩子前往医院儿童心理科或神经发育门诊评估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