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产妇免费接送电话: 0710-3800777

 
 
您的位置: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知识
传染病来袭,我们如何与病毒“斗智斗勇”?
发布时间:2025-07-02    浏览量:39次  

【通讯员 李燕妮】传染病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“小怪兽”,在人类社会里“兴风作浪”。从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,到每年都会“冒头”的手足口病,这些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微生物,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健康防线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约 1/4 的死亡是由传染病导致的,在儿童群体中,这个比例更是高达三分之二。传染病的每一次“发威”,不仅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,还会引发医疗资源紧张、社会运转受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,这就凸显了传染病防控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
一、认识传染病:手足口病的“真面目”

手足口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“小恶魔”,5 岁及以下儿童占发病率的90% 以上,其中 1 周岁儿童发病率最高,2 岁年龄组次之。它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,至少 20 余种病毒亚型可以“作怪”,其中柯萨奇病毒 A16 型(CV - A16)和肠道病毒 71 型(EV - A71)最为“凶残”,尤其是 EV - A71,它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。

(一)病毒传播的“秘密通道”

1.接触传播:病毒就像“隐形的刺客”,通过患者的粪便、疱疹液及呼吸道分泌物,悄悄潜伏在玩具、餐具或毛巾上。健康儿童一旦触摸了这些被污染的物品,再用手摸口鼻,病毒就会趁机“入侵”。

2.飞沫传播 :当患儿咳嗽、打喷嚏时,无数含有病毒的飞沫就像“微型导弹”,在空气中飞溅。近距离接触的健康儿童,一旦吸入这些飞沫,就可能被感染。

3. 消化道传播:如果饮用或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,病毒就会通过消化道“潜入”人体,引发疾病。

更让人警惕的是,成人也可能是“隐形的病毒携带者”。研究显示,EV—A71 病毒的家庭接触传播率高达52%。成人感染后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但仍然携带病毒,成为家庭内传播的“隐形桥梁”,不知不觉中把病毒传给了孩子。

(二)流行特征与趋势变化:手足口病的“行踪规律”

在我国,手足口病的发病呈现出独特的双高峰模式。每年的5 —7月是主要高峰,10—11月是次要高峰。不过,近年来也有好消息。监测数据显示,虽然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,但重症比例较2009—2019 年平均水平下降了97%。这主要得益于疫苗接种和大家防控意识的提升,我们和病毒的这场“战斗”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。

二、科学防控:给病毒布下“天罗地网”

要想和病毒“斗智斗勇”,我们得有科学的“武器”和策略。

(一) 基础防线:切断传播途径

 1.手卫生革命:洗手可不是简单地冲冲水就行。要用肥皂和流水,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,尤其在触摸公共物品、如厕后、进食前以及接触患儿之后。正确洗手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,可使感染风险降低30%—50%。想象一下,一双干净的手,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,把病毒挡在了外面。

2.环境消毒:玩具、餐具是病毒的“藏身之所”。每周用含氯消毒剂(500mg/L 浓度)擦拭或煮沸消毒,能有效消灭病毒。衣物被褥常晾晒,利用紫外线的“杀伤力”,把病毒晒死。

3.通风与隔离:每天开窗通风 2—3次,每次不少于30 分钟,让新鲜空气“赶走”病毒。在流行季,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的场所,比如海洋球池、摇摇车等地方,这些地方往往是病毒的“聚集地”。

(二)终极武器:疫苗防护

接种 EV71灭活疫苗,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1.保护效力:对 EV71 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能达到90%,可以预防67%的重症病例和84% 的死亡风险。这就像给孩子们穿上了抵御病毒的“防护服”。

2.接种策略:建议6月龄—5岁儿童接种,基础免疫2剂(间隔1个月),鼓励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。早接种,早保护,让病毒无机可乘。

3.注意事项:虽然这个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,但它能有效阻击最危险的EV—A71病毒,大大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的风险。

(三)健康基石:强化免疫力

1.合理膳食: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,比如猕猴桃、橙子等,它们就像“能量补给站”,能增强免疫力。在孩子发热的时候,可以给他们吃一些凉八宝粥等软质食物,既能缓解口腔疼痛,又能补充营养。

2.规律作息: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,不要让他们过度疲劳。充足的睡眠就像“充电宝”,能让孩子的身体充满能量,增强抵抗力。

3. 适度运动:每天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,不仅能促进维生素 D的合成,还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,让孩子的身体更加强壮,更有力量对抗病毒。

三、识别与应对:从早期预警到误区破解

(一)早期症状识别

手足口病刚发病的时候,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:

1.发热(38°C—39°C,持续1—3天),就像身体在“报警”,告诉病毒“我不欢迎你”。

2.口腔疱疹:舌、颊黏膜出现疼痛性小水疱,孩子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拒食、流涎。

3.皮肤皮疹:手、足、臀部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斑丘疹,后期可能会变成疱疹。

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,家长一定要警惕。更严重的是,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(>39℃)、呕吐、四肢颤抖、呼吸急促或精神萎靡等情况,这可能是并发脑炎或心肺衰竭的“危险信号”,这时候一定要立即就医,不能耽误。

(二)隔离与治疗规范

1.隔离期:确诊患儿需要居家隔离7—10天,痊愈后继续观察1周。这段时间,孩子需要在自己的“小天地”里好好休息,避免把病毒传给其他小朋友。

2.分泌物处理:孩子的鼻咽分泌物、粪便要用密封袋包装后消毒处理,不能随意丢弃,防止病毒再次传播。

3. 托幼机构管理:托幼机构一旦发现病例,要立即隔离患儿,密切接触者观察两周。这是为了防止病毒在小朋友之间“串门”,引发大规模感染。

(三)破除常见误区

在传染病防控的过程中,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,我们一定要避免:

误区

科学事实

喝板蓝根/熏醋预防

无任何证据表明其对病毒有效;熏醋浓度低且刺激呼吸道

抗生素抗病毒

抗生素仅针对细菌,滥用反而破坏肠道菌群

戴多层口罩

多层口罩阻碍通气,迫使气流从侧面进入,降低防护效果

盐水漱口防病毒

无法清洁呼吸道,对病毒无杀灭作用


传染病的防控是一场没有终点的“马拉松”,也是一场和病毒的“斗智斗勇”的持久战。每一次洗手、每一剂疫苗、每一扇打开的窗户,都是我们构筑公共卫生防线的“基石”。我国手足口病重症率下降97%的数据,就是我们科学防控取得的成果。保护儿童健康,不仅需要家长和托幼机构时刻保持警惕,更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“防控共同体”,大家一起努力,及时接种疫苗、落实隔离措施、破除认知误区。

让我们从今天开始,用肥皂和清水构筑第一道防线,用知识和理性照亮健康之路。当每个人成为防控链条上坚实的一环,我们终将赢得这场与无形之敌的持久战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