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产妇免费接送电话: 0710-3800777

 
 
您的位置: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知识
【​时令节气与健康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11月6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   浏览量:30次  




时  间:2025年11月6日

地  点: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

主持人:胡强强    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

嘉  宾:肖新华    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齐文升   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张流波   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周  敏   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

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 胡强强:

各位媒体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发布会。

立冬,是冬季的首个节气,立冬后日照时间渐短,寒意渐浓,室内活动增加,流感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风险随之上升。大家要注意日常的防寒保暖。

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,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,各地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,强化重点人群的糖尿病及慢阻肺病的防治意识,引导公众了解常见的防控知识和技能,控制超重、肥胖、高油高糖饮食、吸烟等危险因素,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,降低糖尿病、慢阻肺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危害。

另外,11月11日到13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全国总工会将在京联合举办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的决赛,并将通过“健康中国”官方微信视频号现场直播,欢迎大家关注。

今天的发布会,我们将围绕立冬时节的养生保健、糖尿病防治、慢阻肺病防治、传染病消毒规范知识等主题,请各位嘉宾回答大家的提问。

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:
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肖新华先生;
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先生;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流波先生;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周敏女士。

下面,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,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。请举手提问。

新华社记者:

立冬之后天气越来越冷,很多人觉得“冬补就得大补”,担心不补就会抵抗力下降,民间流行用“膏方”进补,请问什么是膏方?膏方是否人人适用?谢谢。
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 齐文升:

谢谢您的提问。冬季进补是我们古人的传统智慧,但是冬补不等于蛮补,膏方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补剂,临床上一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才能确认这个患者是不是适合膏方进补。

膏方是中医的八种剂型之一,由十几味或者几十味中药,经过长时间的煎制,收汁以后加入胶类或者蜂蜜类物质,制成的半固体膏状物。膏方有很好的滋补作用,一般有两个特点,一个是由中医大夫望闻问切,结合患者的体质和具体病情辨证论治,开具处方做膏方,对患者非常有针对性。第二,膏方一般是偏于补益滋养的方子,所以膏方更适合体质虚弱的,或者体质虚寒的这类人群来使用。

要注意,有以下几类人群是不适合服用膏方的,一个是体质湿热的,比如我们平常日常见到的病人,形体比较肥胖,口干口苦、心烦急躁,或者大便干燥、黏滞或者舌红,苔是黄腻的,这一部分病人中医认为是湿热的体质,如果膏方进补,就等于火上浇油,反而会加重原本湿热的体质。第二是存在急性感染的一些患者,比如像感冒发烧,或者有肺炎、有胆囊炎、急性胃肠炎等等这些急性感染的时候,中医认为他体内有病邪,这个时候进服膏方,就等于把这个邪闭在体内了,邪气不能正常的排泄,这样的话反而会加重病情。

第三点,膏方一般是含糖的,所以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,要尽量不吃,它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。

特别指出,慢阻肺的病人平常有疲乏、气短、腰酸腿软,容易怕风,易感冒,但同时这些病人还咳嗽、咳痰,有腹满、舌苔腻,是一个本虚标实的体质,慢阻肺病人在平常没有发烧、痰量不多的时候可以用个体化配制的膏方来进补,一旦出现急性感染、病情加重的时候,比如像痰量增多,痰黄、难咳,或者伴有发热、喘憋的时候,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,不能自行进食膏方。谢谢!

香港《紫荆》杂志记者:

进入冬季,慢阻肺病容易加重,会受到特别关注,但有些慢阻肺病患者只有在感觉气喘、不舒服时才用药,症状消失就自行停药,请问这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?谢谢。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 周敏:

谢谢您的提问。慢阻肺病其实是我们呼吸道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。慢阻肺病一旦诊断,就是个终身性疾病,是不能治愈的。所以慢阻肺病一旦诊断,就需要长期治疗,并不是有症状才去治疗,这是特别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。

在慢阻肺疾病发生的过程中,吸烟是慢阻肺病的元凶,很多慢阻肺病人由于长期吸烟会导致慢性咳嗽、咳痰还有胸闷气短。其实还有一些因素会引起慢阻肺发病,比如长期接触一些烟雾,或者粉尘的物质,或者是幼年肺发育不良,或者病人在生长过程中反复呼吸道感染。此外,特别要重视的一个问题,就是哮喘如果控制不佳,也会导致慢阻肺的发病,这个还是需要和我们民众去强调的一个问题。

此外,慢阻肺病是一个终身疾病,并不是说症状减轻的时候就治愈了,所以需要长期规范治疗。在慢阻肺病的治疗过程中,除了药物治疗以外,还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重视。第一个就是戒烟,戒烟对慢阻肺疾病进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,因为烟雾的刺激会加重慢阻肺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,也会导致反复加重以后引起的肺功能下降。在这个过程中,戒烟是最重要的辅助方法。其次在慢阻肺的诊疗过程中,我们还需要给病人做一些呼吸康复的非药物的治疗措施,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给慢阻肺病人去推荐做一些呼吸康复,比如说缩唇呼吸、腹式呼吸等等,缩唇呼吸是我们比较建议的一种运动方式,一般来说我们用鼻子吸气以后,我们缩起口唇,缓慢的呼气,这个时候我们要求病人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的比值是1:2-1:3,也就是呼气时间要尽量的长,一般我们需要达到4-6秒的时间。每天我们患者建议锻炼3-4次,每次缩唇呼吸时间10-15分钟为宜。此外,在慢阻肺的疾病管理中,我们也特别注意预防急性加重。因为在我们国家,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往往和感染有关,一般来说建议慢阻肺病的患者进行疫苗接种,就像现在,马上冬春季节来临,病毒感染的风险会增加。此外,一般建议5年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预防肺部感染,从而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。谢谢。

《人民日报》民生周刊记者:

很多人认为,没有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就不是糖尿病,这种观点是否正确?早期糖尿病的信号有哪些?糖尿病症状不典型,是不是就说明不严重?谢谢。

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 肖新华:

好,谢谢记者的提问。首先很多人判断自己得糖尿病,如果仅仅根据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判断,这个肯定是不对的,因为大部分的糖尿病人是没有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的。但是,如果只根据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来判断是不是得糖尿病的话,就非常容易误诊、漏诊糖尿病人,因为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,症状往往不典型,它非常隐匿,但是在隐匿的阶段不进行干预、不进行筛查,一旦等到有症状就相对比较晚,把最佳的干预时间错掉了。所以不能根据症状来判断是不是糖尿病,因为绝大部分的糖尿病人是没有症状的,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时候,血糖持续特别高的状态下才会出现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,所以不能根据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来判断自己得糖尿病。

我们不能根据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判断,又要早期发现,当然临床上可能会有一些现象、线索会帮助我们提示我们是不是得糖尿病了,我们要不要去医院作检查。比如说,一般来讲糖尿病就是血糖高,但是有一些病人在很早期的时候表现的不是血糖高,甚至是低血糖的反应。比如吃饭之前,他吃得过晚,相对晚一点点,会有低血糖的反应,当然这与胰岛功能的障碍、血糖跟胰岛素的分泌不匹配有关系。另外,一些病人的表现是伤口不容易愈合,或者是经常出现皮肤瘙痒,甚至有些人是因为看东西比较模糊,因为血糖高了以后,会出现视物模糊,去眼科检查才发现的。

当然还有一些,比如说妈妈生了孩子超过八斤重的,这种巨大儿的妈妈,得糖尿病的风险是比较大的。或者有一些人最近并没有有意识地减重,但是出现了体重的减轻,疲乏无力,特别是肥胖人群,一定要到医院去筛查一下到底有没有糖尿病。我们刚才说到,没有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,不能排除他有糖尿病,当然同样的,有这些症状的人群也不一定就是糖尿病。最终糖尿病的诊断,一定是到医院里去检查,根据检查的结果,医生综合判断来作出诊断。

第二个,还有一个误区,我现在没有症状,是不是我的糖尿病就不重的问题。因为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在于持续的高血糖,持续的高血糖对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会造成伤害,我们简单来说可以叫“糖毒性”。虽然它没有症状,我们刚才说到症状是在非常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,但是在一个不太高、但是又超过正常人的高血糖的状况下,持续的高血糖一样有危害,很多并发症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,所以没有症状不代表我们血糖不高、不代表它危害不大,长期在一个高血糖的状态下一样会引起各种并发症,所以有糖尿病以后我们要及时就诊、控制好,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。

谢谢主持人。

《新京报》记者:

在家庭的消毒中,很多人习惯用酒精去喷自己的全身、喷沙发或者其他的家具,还有人觉得酒精的浓度越高消毒的效果越好,请问这种观点正不正确?谢谢。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 张流波:

谢谢新京报记者的提问,因为冬季到了,大家又开始关注冬春季传染病的问题,消毒是大家用的比较方便的方法。酒精作为一款常用的消毒剂,它具有消毒作用快、没有残留这些优点,所以在家庭里面广泛使用。但是关于酒精的使用我们也要遵循一个科学的方法。在家里日常用酒精进行手消毒,因为它作用快、没有残留,所以用在这方面比较好,但酒精是一个脂溶剂,长期用酒精进行手消毒,可能出现皮肤皴裂、脱脂,那是不行的,酒精需要跟护手霜同时使用,或者用含护手成分的专用手消毒剂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,酒精不能作为空气消毒,如果是小范围喷雾,对空气达不到消毒效果;大范围使用,可能有效,但是风险极高,因为酒精易燃易爆,所以我们不用酒精作为空气消毒剂。酒精用来擦拭沙发表面,如果沙发带颜色,或者是对酒精比较敏感,容易脱色,对物品会有一些损害,这是要注意的,所以碰到这些颜色比较鲜艳、比较亮丽的东西时,最好不用酒精直接去擦拭消毒,可以选用其他的消毒方法。

当然,有人说酒精能不能作为餐饮具的消毒,不是快、没有残留吗?我们家里做餐饮具的消毒,最好的方法,还是直接加热煮沸。用酒精做餐饮具的消毒,最大的问题是有机干扰物对它的影响比较大,万一没洗干净,酒精让蛋白质凝固,就起不到消毒的作用,甚至还有害,所以一般情况是不用酒精做餐饮具消毒的。谢谢!
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:

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非常害怕吃主食,认为主食是越少越好,甚至认为应该不吃主食,还有人认为“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”,请问这些观念是否科学?另外血糖高的人群吃坚果是否会有限制?谢谢。
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 肖新华:

谢谢您的提问。首先是“主食越少越好,甚至完全不吃”这个观念应该是需要纠正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主食是我们身体非常直接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,是饱腹感的主要来源。如果你吃得太少,或者完全不吃,那么我们身体的能量就会不足,血糖就会偏低。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,如果你吃得过少,血糖偏低,身体就会分解蛋白质、脂肪,如果在长期这种状态下,对我们身体健康非常不利。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讲,主食并不是“敌人”,从某种程度上说,它也是我们的“朋友“。所以关键在于怎么吃,吃什么,这个质和量的把控就非常重要。所以要注意把控主食的摄入量。另外质方面也非常重要,尽量吃那些升糖比较慢的,包括全谷物、燕麦等等这些粗杂粮,所以主食需要粗细搭配,这样血糖相对来讲比较平稳。

您刚才提到的“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”这也是个误解,因为“无糖”不代表“降糖”,所谓“无糖”,主要是里面不含有蔗糖或者加了一些甜味替代品,但是这个食品本身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等等,所以你过多的吃热卡肯定会增多,你吃得越多血糖升得越高。当然还有一些食品有蔗糖的替代品,但是过多的替代品现在看来对身体也是不利的,所以这种所谓“无糖”的食品也得适量地吃,也得要算在热卡总量中去,不能随意吃。

您最后一个问题,关于坚果的问题。我想,对于坚果应该要限制量,坚果营养是非常丰富的,坚果里面含有大量的优质脂肪和纤维素,但是它的脂肪含量非常高,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,很容易造成每天总热卡超标,因为糖尿病很重要的控制目标就是总热卡需要限制,坚果里面有大量油脂,而油脂的热卡远远超过碳水化合物,所以坚果的量一定要限制住。不限制的话,容易造成高血脂、高血糖,不容易控制血糖血脂。

当然,坚果不仅仅是糖尿病人要限制,事实上血糖正常的人也要限制,因为高热卡东西吃得过多,热卡超过身体需要就容易造成肥胖。所以我们的建议是,一是要限量,我们可以吃,因为坚果里有各种营养成分,但是我们对各种营养成分需要量并不大,可以吃但是要控制量。另外,如果吃坚果,尽量选择原味的,不要选择盐焗的、糖霜的,那里面含有很多的油脂成分或者又加了一些糖脂成分,需要注意烹饪方法,并适当控制量。另外,如果偶尔吃得过多一点点,其他高热量的食物要加以限制,适当增加点运动量,帮助消耗这部分热卡,减少血糖的波动。谢谢!

极目新闻记者:

有人觉得没有明显的症状不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,有人认为慢阻肺病只是呼吸病,和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没有什么关系,慢阻肺病患者晚上打呼噜说明睡得香,不用担心,是否是这样?谢谢。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 周敏:

谢谢你的提问。慢阻肺病在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,但是这个时候,其实肺功能已经开始下降了,而且随着我们年龄增加,肺功能确实是在逐渐下降的过程。在临床中,如果一个慢阻肺病人出现了活动后气喘等临床表现的时候,其实他的肺通气功能已经下降到一半了,所以在临床中,我们特别强调对慢阻肺的高危人群,比如长期吸烟,或者被动吸烟,接触二手烟的这样一些人,还有工作或者环境接触一些烟雾、粉尘的人,包括还有哮喘控制不好的人群进行每年的体检,要进行肺功能检查。从呼吸学界来说,我们一直强调,要像测血压或测血糖一样普及肺功能,也是为了实现慢阻肺早期的筛查,这是我们特别要重视的一个问题。

此外,刚才您也提到,慢阻肺病确实是一个呼吸系统非常常见的疾病,可能很多人认为,它和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关系,其实并非如此,慢阻肺病有很多的共病伙伴,它的共病包含很多,比如高血压包括刚才谈到的糖尿病,还有一些心血管疾病、包括骨质疏松,还有抑郁、焦虑等等心理问题。所以其实慢阻肺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的气道炎症,但是它可能会导致全身的炎症反应。全身的炎症反应,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释放,影响血糖控制,此外还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这样就会导致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。包括吸烟作为刚才提到的慢阻肺病的元凶,其实吸烟和心血管病也是密切相关的。所以,有时候由于吸烟、老龄化等等因素,会导致慢阻肺病合并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还有心血管这些疾病共病的问题,所以我们要关注。

此外,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时候,一方面急性加重及缺氧会导致很多心血管并发症。另一方面,慢阻肺本身有气喘,我们在急性加重期可能会给病人用一些静脉或者口服的糖皮质激素,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和血压难以控制,这在我们临床中也是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。所以说,在慢阻肺疾病管理中,我们一直在强调,我们要有一个综合的管理,就是人体其实是一个多系统共病的躯体,所以我们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,肯定不能头痛治头、脚痛治脚,肯定要关注全身的综合问题,关注合并症的救治,才能更好管理我们的慢阻肺病。

此外,您刚才讲的,很多慢阻肺病人可能在睡眠过程中会打鼾,这个打鼾并不等于他睡得非常香或者安睡的状态,如果我们发现家人有这种情况的话,要特别注意病人在打鼾的过程中有没有呼吸停顿的现象,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这样一个情况。如果出现了睡眠呼吸暂停的话,病人往往会表现出来头痛还有白天的嗜睡、精神不佳、血压难以控制等等情况,这种情况往往是慢阻肺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存在的危险,会导致缺氧甚至呼吸衰竭的发生。所以,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我们一定要及早就诊,去看有没有睡眠呼吸暂停,从而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。尤其对于一些非常肥胖的慢阻肺病人来说,很容易合并共病,病人会出现呼吸衰竭等等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,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减重,包括呼吸机治疗等等方式,来减少他的睡眠呼吸暂停的现象,从而减少慢阻肺疾病的加重。谢谢!

南方日报南方+记者:

立冬时节,天气寒冷干燥,肺部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,请问慢阻肺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中医保健方法呢?
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 齐文升:

谢谢您的提问。我们知道,慢阻肺的病人平常一活动就气喘,吸气吸不深,中医认为,除了和肺本身有关系以外,肾不纳气也是原因之一。立冬以后天气慢慢寒冷了,在这个时期,中医认为是“寒伤肾阳”的。如果冬季日常生活中用食疗,或者外治的方法,温阳补肾,也会帮助慢阻肺患者平稳过冬。

第一个方法,就是食疗的方法。中医认为,“肾藏精,主纳气”,肾气充足,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牢牢吸纳住,呼吸才能变得更深沉平稳。所以中医认为,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,比如像熟地、黄精、人参、枸杞子等等这些中药,有温肾补肾的作用,日常生活中适当使用,熬粥或者煲汤。

另外,冬季寒冷,所以还要固护人体阳气,可以采取一些外治的方法,比如艾灸关元穴,关元穴是在肚脐正下方三寸,三寸就是四个指头合并的距离,每个人的脐正下方三寸,就是关元穴的位置,可以用艾灸。另外可以选择艾叶、干姜、肉桂煎水泡脚,或者把这些中药装入布袋,用水打湿,微波炉加热,用它热敷肚脐,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温肾保肾的作用。

第三点,对肺有保健作用的一些穴位,也可以选择按摩。比如列缺穴,就是双手虎口交叉,食指末端所指的位置就是列缺穴。第二是太渊穴,拇指翘起来,大筋内侧的凹陷处就是太渊穴,这两个穴位可以用拇指按压,每次3-5分钟,每天1-2次,有肺的保护作用。

第四点,冬季天气寒冷,但是还要适当运动锻炼。比如最简单的呼吸操,吸气的时候要鼓肚子,用鼻子往里吸,一直到吸不动为止,然后再用腹部用力,用嘴慢慢的吐气,尽力把气都吐净,这样会锻炼肺功能,让呼吸变得更深沉。

谢谢!

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:

有糖尿病患者觉得,血糖降得越低越好,还有不少人觉得,糖尿病是老年病,年轻人不会得,平时熬夜、喝奶茶、吃油炸食品毫无顾忌,请问对于这些专家有什么建议?
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 肖新华:

谢谢你的提问,首先“血糖降得越低越好”这是个错误观念,有些人为了把血糖降得越低越好,刻意少吃饭,或者随意加量药物,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。因为我们身体的血糖有正常范围,空腹血糖是3.9-6.1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是<7.8mmol/L,在这个范围里对我们身体来讲是一个最佳状态,超过这个范围,高血糖固然不好,但是低于正常范围,低血糖一样也不好。因为血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,我们很多重要的器官,大脑、心脏等等都靠糖补充能量。在低血糖状态下,会造成很多的危害,严重的低血糖,甚至会造成我们头昏、心慌、出冷汗,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意识模糊、昏迷,这对于我们大脑、心脏这些重要器官来讲,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,有时候甚至这种危险程度比我们高血糖危险程度更急、更重。所以,我们在糖尿病控制中,一定是平稳达标,不要一味求低。

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讲,血糖控制的目标因人而异,对于年轻人,病程比较短,也没有什么并发症的,相对他的血糖控制目标更严一点,但一定不是越低越好。当然对老年人我们可以适当放宽一点,老年人病程比较长,有很多并发症,就不一定要控制在跟年轻人一样的水平。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,进行这种个体化目标的制定。

第二个问题,您说的是糖尿病是老年病,年轻人不会得,这也是个误区,因为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我们也看到,2型糖尿病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,这也是我们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一个很重要的关注主题,要关注职场糖尿病。因为中青年人这部分人,既是社会的主力,在各个单位都是主要的生产力,在家庭也是顶梁柱,是父母,也是儿子或女儿,他们都肩负着非常大的压力,工作强度也很大,生活也不是很规律,经常熬夜,您刚才说平常熬夜、喝奶茶、吃油炸食品毫无顾忌,很多时候是由于工作强度大、压力大。我们为什么现在要关注这部分职场糖尿病人呢?因为这部分人是社会中坚力量,是很重要的生产力,所以要关注他们。

正是因为这样一些生活方式的变化,长期的熬夜、生活不规律、久坐不动、吃高热卡的食物,会对胰岛功能造成很大的负担,长期高热卡的食物,造成能量过剩,久坐不动,又长期生活不规律、熬夜,会扰乱内分泌的生物节律,就会造成肥胖、糖尿病,因为肥胖也是糖尿病非常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。所以,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,甚至青少年被糖尿病盯上了。所以,糖尿病人中,中老年人可能相对多一些,但是青壮年这部分人,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关注职场糖尿病,要对他们加以提醒和重视。

最后一点,您刚才提到有什么样的建议。因为现在糖尿病包括肥胖,很多都是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,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干预,是我们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基础。糖尿病强调三级预防,第一级预防,就是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,比如糖尿病前期人群,年龄比较大、比较胖的高风险人群,我们对他进行及时的生活方式干预,这个生活方式干预很简单,就是管住嘴迈开腿,但是非常有效。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,让他不至于得糖尿病。这是一级预防。二级预防,就是对这些高风险人群及时进行筛查、诊断,如果诊断了糖尿病,及时对他进行正规的规范化的管理,控制好他的血糖,不让他得并发症,这是二级预防。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糖尿病病程已经比较长了,甚至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病人,我们也不要放弃,也要想办法对他进行管理,减少他并发症发展的速度,提高他的生活质量。所以三级预防非常重要。

但是我们可以看到,三级预防里最重要的是第一级预防,生活方式的干预非常重要,定期的筛查、早期生活方式干预,管住嘴、放开腿,这种一级预防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方法。这种病前的预防,永远胜于病后的治疗。我们经常打比方,我们现在每天病人都看不完,特别多,实际上我们现在管理的都是已经得了糖尿病的,我们要管理,预防应该说是更重要。谢谢!

中新社记者:

我们关注到,近日新版的《传染病消毒规范》国家标准公布,请问专家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消毒。谢谢。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 张流波:

谢谢你的提问,《传染病消毒规范》是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,已经在今年10月发布,明年11月份实施,中间有一年缓冲期,可以看出来,这个标准非常重要。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消毒工作的依据,也对我们居家消毒有比较好的指导意义。

传染病消毒要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以及《消毒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来开展,需要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进行。当然,我们居家的消毒要保证科学有效,可能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:

第一,要明确消毒目的究竟是什么,我们为什么要消毒?这种消毒是不是我们传染病消毒规范里面说的预防性消毒、随时消毒、终末消毒,针对不同消毒目的,有不同的消毒方法、消毒要求。

第二,要保证科学有效。要明确哪些地方需要消毒,哪些地方不需要消毒。需要消毒的对象,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块:第一个是污染的或者可能污染的环境、物品,包括手,第二个是有些物品,可能污染后会造成比较严重影响的,比如食饮具,婴幼儿的奶瓶,如果家里有慢性病人,刚才说的糖尿病,有测血糖用的针。所以我们要明确究竟是哪些需要消毒。

第三,确定消毒对象后,要明确选用哪些消毒方法。食饮具、织物一般是煮沸消毒或者热力消毒,环境表面一般选用消毒剂做擦拭、做小范围喷洒。当然对于冰箱,特别是使用中的冰箱,需要用低温消毒剂。当然,消毒剂在使用时,要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时间,非常关键。一般情况下,不是说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,一定要恰如其分。一般家具表面,用含氯消毒剂200到250mg/L,或者季铵盐消毒剂1000mg/L。消毒达到作用时间后,10min或20min后,用清水抹布擦干,避免消毒剂残留对物品带来影响。如果用酒精消毒,一般浓度70%到80%是最好的,因为酒精作用快,前面已经说过了,所以30s就可以了。

第四,特别要注意,消毒应该避免过度,不能随意扩大消毒范围,不能随意增加消毒频次或者提高消毒剂的浓度。消毒时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,做好防护。既要避免可能的生物因子,更要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消毒因子,包括消毒剂化学因子,或者烫伤、紫外线这些物理因子对操作人员的危害,所以家庭配消毒剂的时候,最好戴口罩、手套。如果家里有老人、儿童,或者其他过敏的人员,在做空气消毒或者比较大范围表面消毒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把他们请到室外去,避免接触这些有害的因子。谢谢!

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:

冬天天气冷,很多老人担心孩子受凉感冒,会给他穿很多很多层衣服,他觉得可能越保暖越好。请问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这种保暖的方式是不是可取?谢谢。
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 齐文升:

谢谢您的提问。这确实是事实,很多老人在冬天怕孩子着凉感冒,给他穿很多衣服,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。

首先,中医的养生保健核心思想在于“天人相应”,所谓“天人相应”是人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寒温变化,也就是说冬天天气凉了,人也尽量让他凉下来,如果天气热了,人也要让他热起来,这就是“天人相应”,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思想。小孩在冬天也一样,不是单纯的衣服穿得越多越好。俗话说,“若要小儿安,三分饥与寒”,由于中医认为儿童是“纯阳之体”,他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,比成年人产热多,如果穿戴过多、包裹过严,体内产生的热就散不出来,就影响肺的宣发,小孩的毛孔会处在一种开张的状态,就容易受凉感冒。所以,冬天也没有必要让他穿得过多,还要顺应自然。

第二点,预防感冒的关键,中医认为是阴阳平衡,在冬天尤其要注意卫阳的防御功能。日常生活中,对小孩来讲要注意“三暖”,就是背暖、肚暖、足暖。所谓“背暖”,我们知道,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,中医认为它是人体的盾牌,外界的寒邪是通过后背侵犯人体的,所以后背应该保持温暖的状态。如何判断小孩后背凉不凉或者热不热,用手摸摸他的颈部和后背,温暖无汗是最好的。第二点是“肚暖”,肚子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,保证肚子的温暖,实际上就是保护了脾胃,这就可以避免小孩因为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这些胃肠道的毛病,以免降低抵抗力。第三是“足暖”,也就是脚暖,中医认为脚是阴经和阳经交会的地方,也是交通的地方,由于离心脏比较远、循环比较差,所以冬天尤其要保证脚部的温暖,这样才会让经脉很好地交通,气血才能通畅。

总而言之,小孩冬天在保暖的时候要注意重点部位的温暖,但是也不能让他穿得太厚,以免汗出、衣服湿了,可能更容易着凉。第二点,也不能穿的臃肿,影响他的活动,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,顺利过冬。谢谢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 胡强强:

谢谢齐主任。我们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,接下来是“例行健康提示”环节。

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。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—2027年为“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”,组织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普。但是,也有一些不法机构或个人打着心理健康科普的旗号,将精神心理问题简单归因、制造焦虑和对立、售卖高价“课程”或者违规导医导诊等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大家:第一,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,焦虑、抑郁情绪不等于焦虑症、抑郁症,不要因为短暂的情绪波动就随意自我贴上疾病标签。第二,精神心理问题的病因是多因素的,其诊断和治疗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。“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、治疗。”大家可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“服务”栏目查询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。第三,以心理健康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、带货卖课的均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,大家要提高警惕。如果发现此类行为,可以通过涉事账号所在平台或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“健康科普辟谣平台”进行举报。

另外,立冬后,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将增加,请老年人、儿童以及身体较弱的和常处于室内公共环境中的人员加强个人防护,及时接种流感等疫苗,居室内要通风换气、科学佩戴口罩,减少感染机会,保持身心健康状态。

谢谢各位嘉宾,谢谢各位媒体朋友,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,大家再见! 

信息来源 | 国家卫健委网站

编辑 | 吴冰冰

一审 | 吴冰冰

二审 | 吴勇

三审 | 项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