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5日,一位“熊猫血”母亲在市妇幼保健院出园路院区生下RH溶血症婴儿。因为母婴间血型RH系统不合,宝宝出现溶血症,病情危急。发现病情4个小时后,医生为宝宝进行全身换血,目前孩子病情稳定。
该产妇为RH(—)O型血(“熊猫血”),宝宝为RH(+)O型血,这种情况医学上通常称为血型RH系统不合。出生不到12小时患儿出现严重黄疸,进一步检查发现,宝宝与母亲血型RH系统不合,出现RH溶血症,急需换血治疗。
新生儿科主任李燕妮迅速组织护士长和科室骨干人员展开抢救。当晚,在接到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消息后,护士长解明秀立即赶往科室,并调集高年资护士迅速前来协助工作。
然而宝宝,需要RH(—)O型血,但适用的置换红细胞非常稀有为确保用血安全,襄阳市中心血站紧急响应,经过3小时左右多次的交叉配血、洗涤红细胞,终于在整个中心血站找到了整个中心血站可使用库存仅为2单位的血。
凌晨3:05,宝宝顺利完成了换血治疗,术后复查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下降,各项监测指标稳定,宝宝脱离了危险。
李燕妮表示,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种族免疫性溶血成为新生儿溶血症,最常见的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ABO血型不和性溶血,即母亲为O型血,而宝宝却是A型或者B型。RH溶血症在我国发病率很低,换血疗法是治疗重症新生儿RH溶血症最迅速且有效的方法,可以及时换出血清中的免疫抗体和致敏红细胞,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病风险,同时纠正贫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