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全媒体记者赵玲 通讯员吴冰冰】在襄阳市妇幼保健院春园路院区,提起儿科郭玲枝主任,家长们都会亲切地喊一声“郭妈妈”。从医22年,这位44岁的儿科医生用听诊器倾听过12万次心跳,抢救过危重患儿8000多例,手机里存着300多个家庭的深夜求助信息。22年开出的药方累计为患儿家庭节省出一本大额存折。她说:“儿科医生的听诊器,一头连着孩子的命,一头牵着百姓的心。”
药方上的温度:省的是钱,暖的是心
去年寒冬傍晚,诊室的门突然被猛烈撞开。张翠芳(化名)老人抱着高烧39度的孙女冲进来,攥着零钱的手冻得发紫。“先用这个退烧!”郭玲枝从抽屉中掏出备用的退热栓,转身为老人端来一杯热水。当电脑屏幕上弹出每盒40多块钱的抗感染药时,她的手指顿住了。
护士回忆,那天她反复对比了医院多个同类药品,最终,处方单上落下一个药名,“我们医院目前有这种药的干混悬剂和片剂,孩子体重偏重,吃的量多,建议使用片剂,一个疗程下来能省80多块钱。”她撕下便签纸写下一串数字,又添了句:“这是我电话,夜里孩子再发烧,您可以随时打我电话。”一番精打细算让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。
三岁的壮壮发烧2天,家长刚进诊室就要求输液想好得快一些。面对家长对输液的执念,郭玲枝在听诊器余温未散时展开科普宣教,“孩子的免疫系统需要练兵场,能吃药尽量吃药,给孩子免疫系统一个锻炼机会,如果不放心,吃药过程中有病情变化随时可以联系我。”她从不用“过度医疗”这样冰冷的方法,而是指着候诊室奔跑的男孩:“这孩子去年得了支气管炎,口服药物加雾化治疗一个星期也好了,现在体质越来越好,能踢全场足球赛了。”
22年行医生涯,她的处方遵循着古老而朴素的法则——能吃药就不打针。这种治疗理念既免了孩子的皮肉之苦,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,还能锻炼孩子的免疫力。信任的种子不断的在家长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前不久一岁的小杰感冒拖成了肺炎,孩子的父母却迟迟犹豫要不要住院。她苦口婆心和家长沟通了半天,用基础抗生素替代进口药帮孩子度过危险期。
药架上的药品随着医院药品零加成政策不断降价更新,郭玲枝的处方却始终带着二十多年前那份体贴——当她在纸上计算药量时,总要多算一笔“民生账”。她多方比对后开下的那些药品,价格往往比患者预想的少了许多。她总在说,“听诊器能听见心跳,却听不见钱包的叹息。要让治病救人的良方,不成为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
听诊器下的生命:跪着听诊,站着担当
今年二月的倒春寒里,急诊室响起刺耳的警报声。外院转来一名脐带脱垂导致重度窒息全身苍白、无反应的新生儿,郭玲枝狂奔至现场立即展开抢救,心肺复苏、气管插管后注入肾上腺素,她跪在转运床上跟死神抢了10多分钟,顺利把孩子送进重症监护室。她带领团队连续奋战18个小时,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呼吸、液体复苏改善循环、维持内环境稳定、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……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监护室时,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了。
事实上,这种“跪姿”刻进了她的日常工作。这样的生死时速,在她的从医生涯中已上演过无数次。
郭玲枝的笔记本里记录着1000多例惊心动魄的战役。新生儿窒息复苏、濒死儿复苏抢救、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、心力衰竭的抢救、甲流并发坏死性脑病抢救……每场抢救背后都蜷缩着命运转折点。
“看着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小生命,更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。”她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,即使现代医学仅能解释百分之十的疾病,也要为这百分之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。
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九岁男孩轩轩,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苗。孩子被送来的那天,家长捧着“百万元”存折跪求郭玲枝一定要救救孩子。郭玲枝在重症监护室守了孩子三天三夜,调镇静镇痛药速度、调呼吸机参数、抗感染、液体管理维持有效循环、维持内环境稳定。当她把孩子推出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,孩子的妈妈和奶奶喜极而泣,紧紧握着她的手说:“您救了我们的孩子,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,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”
2022年,一名“镜面人”患儿因重症肺炎急需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肺泡灌洗术。面对内脏反位合并先心病的难题,郭玲枝带着团队把CT片镜像翻转,在呼吸科、麻醉科、影像科的配合下完成“逆向操作”。当术中采用纤支镜“镜像思维”精准清除痰栓时,监护仪上的血氧值像春苗般蹿升。“医者的字典里没有‘差不多’,只有‘再仔细些’。”她说。
曾有个3岁患儿因腹痛难忍来就诊,她轻声讲着故事,用听诊器当“玩具”,花了10多分钟完成触诊,最终确诊急性阑尾炎,为患儿及时手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22年来,听诊器在掌心焐热,与孩子平视的习惯从未改变,她总说:“医生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找星星的人。”
当医者俯身,多少患儿就此获得了重新站立的力量。诊室墙上那一面面锦旗,是患者家庭为仁心医者颁发的另类勋章。
微信群里的守护:三百多个家庭,同一个“家医”
晚上九点半,郭玲枝的微信弹出第23条未读消息。“孩子咳得睡不着咋办呀?”“宝宝脸上起了好多疹子,是过敏吗?”“孩子今天拉了四五次大便了,需不需要干预?”300多人的群消息,她每条必回。
71岁的赵奶奶不识字,郭玲枝就画了一个“发烧护理五步法”喂药示意图;年轻父母不懂湿疹护理,她拍视频演示怎么涂药。去年暑假,群里突然弹出紧急求助:留守老家的孩子误吞纽扣电池!她连夜视频指导喂蜂蜜保护胃黏膜,协调急救车转运……
置顶的“宝宝健康守护群”里,300多个家庭一年累计发送两万条咨询问题,同事翻看她的手机感慨:“这哪是聊天记录,分明是儿科急诊室。”
樊城区宝妈刘娟(化名)与郭玲枝的聊天记录铺开就是部育儿史。2020年7月,10条语音详细讲解“如何科学添加辅食”;2021年4月,20张辅食照片标注过敏风险;2023年9月,3页体检报告逐项批注。刘娟说,“从孩子出生到上学,郭医生为我家孩子操碎了心。”
郭玲枝对刘娟记忆犹新:2019年7月,刘娟抱着黄疸宝宝入院时,浑身紧绷得像张拉满的弓。当郭玲枝轻触她颤抖的手背,这位重度洁癖母亲像触电般缩回胳膊,连护士递体温计都要隔着纸巾接手。如今刘娟每次带着孩子去医院,她总是先给郭玲枝一个结实的拥抱。五年“一对一”的育儿指导,悄然融化了她对社交接触的恐惧。
5年1800多个夜晚,郭玲枝的微信窗口始终亮着一盏“生命之灯”。每一声“叮咚”背后,都是一个孩子少受的罪、一个家庭少熬的夜。这条24小时在线的“生命热线”,丈量着医者超越诊室围墙的仁心半径。
白大褂外的牵挂:治病,更要治心
郭玲枝的手机相册,记录着1000多个孩子的笑脸:戴着牙套的妞妞考上舞蹈学院,曾被判“死刑”的毛毛顺利入学……而让郭玲枝揪心的,是那个因装修材料污染患上白血病的5岁男孩豪豪。家属被迫放弃治疗那日,孩子可怜巴巴地看着她,眼神中满是无助和绝望。“那种无力感像根刺扎在心里,提醒我们医学的边界,也警示我们健康防线的脆弱。”
这份刺痛催生出更多温暖。她牵头在儿科二病区办起“健康教育角”,用漫画教家长识别疾病早期症状。开设“直播课堂”一一解答孩子添加辅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,拍摄科普短视频演示高热惊厥抢救方法。
这份医者使命早已超越诊室围墙。她联合社区、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科普宣传,建立“发育预警信号”筛查体系。她撰写的论文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复发的临床疗效》被收录进《当代医学》期刊,在全国推广,为更多的复发性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治疗提供帮助。
郭玲枝常说:“我一个人能力有限,救不了所有的孩子。我要把科普知识传播得更远,让孩子的父母了解更多医学常识。”她每年随医院下乡开展义诊,手把手传授科学育儿知识。对科室的年轻医生,郭玲枝总说,医学是“人学”的终极表达,别让技术遮蔽人性,宁愿多花20分钟时间解释病情,也不让患者带着疑问离开诊室。
如今,44岁的郭玲枝依然每天早出晚归。有人问她:“天天面对‘孩子不会表达、家长情绪焦虑’的挑战不累吗?”她笑着说:“累啊!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,也会让我焦躁的内心瞬间平静,我从来没把工作当任务,我很享受这种相互治愈的感觉。”
这或许就是医者父母心最好的模样。